晴天体育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篮球

文章内容

今日体育新闻报道_今日体育新闻头条内容摘要

tamoadmin 2024-09-08
1.大家看新闻一般用哪个APP2.请问我在头条里把中国男足的消息都屏蔽了,怎么还是出来?新闻就是新消息;指刚发生的。不妨查查字典,便可发现新闻的定义是,"报道最

1.大家看新闻一般用哪个APP

2.请问我在头条里把中国男足的消息都屏蔽了,怎么还是出来?

今日体育新闻报道_今日体育新闻头条内容摘要

新闻就是新消息;指刚发生的。不妨查查字典,便可发现新闻的定义是,"报道最近发生的或过去不为人所知的信息"。然而,全世界每天发生的大多数并未见诸报端或通过广播报道。

那么一则消息要具备什么样的新闻性才足以见报或发稿广播?确切的答案是,这取决于各种因素。新闻通常指对确定的受众有普遍吸引力的信息,因此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的重大新闻对于巴库(Baku)可能毫无新闻价值。新闻记者根据以下决定"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判断应该写的报道:

时效

这件事是不是最近刚发生?或者我们是否才得到消息? 如果是这样,就具有新闻价值。当然,"最近"的涵义取决于媒体的性质。对于一份新闻周刊来说,自上星期出刊以来发生的任何事都可以说具有时效性。对于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最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可能是"突发新闻"(breaking news),也可能是当时正在发生,而且记者可从现场进行实况报道的新闻。

影响

受到影响的人是多数还是少数?在你居住的城镇,供水系统受到污染,对当地2万人将产生影响,直接关系到你的受众。边远城市某夏令营有10名儿童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致死,这样的报道也同样很有影响,因为人们在感情上可能对这一则新闻反应强烈。一名工人切断电线不是重大新闻,但如果导致全城数小时停电则另当别论。

距离

某一发生的场所是否离家较近,或者是否涉及当地人?一架飞机在乍得坠落成为恩贾梅纳(N'Djamena)的头条新闻,但不可能成为智利的头版新闻,除非失事飞机上有智利乘客。

争议

人们对某件事是否有不同意见?对报道相互对抗、矛盾激化或公开辩论的消息感兴趣,乃人之常情。人们也喜欢表明立场,希望看到谁的观点会占上风。对抗并不一定涉及某人的观点与另一个人不合。有关医生抗击疾病或公民抗议法律不公的报道同样也涉及对抗。

知名

报道是否涉及名人? 如果涉及总理或**明星之类的名人,不论一般活动还是不幸均可成为新闻。在上述乍得坠机中,如果其中一名乘客是著名摇滚乐歌手,这则消息就会成为全世界头条新闻。

流行

这里的人们是否在谈论这个? 有关汽车安全的会议可能不太引人注目,除非在一起严重汽车事故发生后不久才安排这次会议。 足球比赛发生的可能连续几天都是新闻,因为这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主要话题。

奇特

某一是否有奇特之处?俗话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那才是新闻!" 非同寻常和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吸引人们天生的好奇心。

一件事能否成为新闻还取决于新闻受众的构成,不仅关系到他们住在哪里,而且还关系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关注,从而会使他们对不同种类的新闻感兴趣。以年轻听众为对象的无线电台新闻节目会播放有关音乐名人或体育明星的新闻,而以年龄较大、较富有的读者为对象的商务类报纸则不会刊登此类新闻。刊登医学动态的周刊会报道试验物测试的情况,因为作为刊物读者的医生会对这类新闻感兴趣。但除非人们认为这种药物可能治愈某种众所周知疾病,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多数地方性报纸不会报道这类新闻。例外的情况是,药物研究所在地的报纸可能会刊登这条新闻。

新闻机构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种公众服务,因此新闻就是民主政体的百姓为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对社会有奉献的公民需要了解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新闻机构也属于企业,必须获得利润才能生存,因此,它们也报道能吸引受众的消息,这类消息完全是因为有趣,才可能有人希望知道。新闻的这两个特点并不一定会互相矛盾。事实上,在任何一天,有一些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是重要性和趣味性两者兼备。但新闻机构通常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又称专题报道)两大基本类别。

新闻的种类

硬新闻基本上就是当天的重大消息,即刊登在报纸头版或网页最上端的一类新闻,也是新闻广播节目刚开始时播送的消息。举例来说,战争、政治、商务、犯罪往往成为硬新闻的主题。市内公共汽车司机当天宣布罢工,使成千上万乘公交车上下班的人无法上班的消息,也属于硬新闻。这类新闻具有时效性、争议性,在当地可产生广泛影响。当地居民也需要立即获得有关信息,因为这类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关一位在孤儿院长大的世界著名运动员的报道则符合软新闻的定义。这属于人们感兴趣的名人逸事,情节非同一般,很可能成为朋友相聚时的谈资。但是,为什么在某一个特定的日期刊登或广播这篇报道,并没有什么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根据定义,这类报道属于专题报道。很多报纸和新闻网站辟有专栏刊登有关时尚、家居和家庭生活、艺术及的报道。规模较大的报纸甚至开辟每周一次的专栏,专门刊登有关食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题报道。

题材并不是区分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惟一标准。在多数情况下,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写法也不同。硬新闻通常直接切入主题,使读者尽快了解最重要的信息。专题报道的作者则往往以轶事趣闻或具体事例为引子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可能需要过一会才触及主要内容。

有些新闻将这两种写法揉合在一起。时效性不强但聚焦于重大问题的报道往往被称作"专题新闻"。例如,有关某社区抗击艾滋病的消息就是一篇专题新闻报道。而介绍可供艾滋病病人选择的新治疗方法的报道则属于硬新闻。专题新闻通过讲述人们亲身的经历,有效地探索各种趋势和复杂的社会问题。

大家看新闻一般用哪个APP

近,“傅园慧预赛第一无缘决赛,因为没过体能测试”的消息成了更大新闻的头条。

这事儿起源于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要求所有运动员要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从此以后,就算把50米自由泳创造世界纪录也不一定能保证你进奥运会,因为你还得学会深蹲、卧推、引体向上、3000米长跑……这让我想起来多年之前的一则广告:“光明的牛是怎样选出来的?量体重,考智力,百分百好牛,出百分百好奶。”

其实,这种游泳冠军必须产奶,哦不是,必须过体能测试的事儿还真的不是中国体育界第一次

作妖。遥想当年甲A联赛的12分钟跑,也是类似的一地鸡毛。

1992年,中国足球职业化前夜。时任中国足协的王俊生认为中国球员和日韩球员最大的差距在体能,于是把“12分钟跑”作为联赛的入职门槛,如果跑不及格就不能参加第二年的联赛。

于是,一场犹如高考成绩录取线一般的体能测试就此展开。在当年,足球的录取分数线大概是这样的。

A.保送线——12分钟跑成绩达到3300米,可以得到豁免测行5*25米折返跑的资格,直接能够参加本年职业联赛。

B.本科线——12分钟跑成绩达到3100米,即为及格,但还要进行5*25米折返跑测试,测试过关的球员就可以参加本年职业联赛;

C.专科线——12分钟跑成绩在2900-3100米之间,可以在之后参加补测;

D.无业游民线——如果你的12分钟跑成绩不到2900米,那就会被直接取消本年职业联赛比赛资格。

当年,张效瑞、蔡晟等一大批体能困难户,都倒在了12分钟跑上。对此,杨璞回忆说: “对于当年我们这些年轻球员,12分钟我们也能跑到3300米,直接免测了(及格线3200,生死线2900,生死线可补测)。但这样的标准用到老队员身上,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有些球员在场上,他就能进球,能带球跑很长的距离,但你单独让他去跑12分钟,他可能就不行了。”

被12分钟刷下来的前国脚李红军、被12分钟跑逼走的俄罗斯国家帕诺夫,因为害怕12分钟跑和25米折返跑体测,跑到新加坡踢球的高洪波……都是这一体能测试项目的受害者。

后来,12分钟跑改成yoyo体测之后,虽然科学性上稍有提高,但依然是声名狼藉。著名球星高峰,因为在测试时被判犯规,所以没能通过测试。他在当场宣布退役:“不是我不想踢,实在是过不了体测,是足协不让我再踢了。”

对此,孙雯在前一阵怒怼美团王兴“3000米跑步成绩不如我98年在清华上体育课的某些男生”时曾经说:“请大家别纠结在12分钟3000米的伪命题上,它只是心肺功能的一个测量指标。足球从体能基础要求上是一个需要反复冲刺,短时恢复,结合减速加速变向等协调能力。话说能跑还不代表会跑,预判和决策,再结合球,又是另外一个需要深究的专业领域了。”

好吧,中国体育的作妖历史可谓车载斗量,游泳运动员跑3000米这事儿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没准哪一天,体操运动员想参加奥运会不止得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还得背得过元素周期表,看得懂大气环流图,能熟练运用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外加懂得茴香豆的四种写法……

加油吧,运动员。

请问我在头条里把中国男足的消息都屏蔽了,怎么还是出来?

哪一类的新闻?如果是严肃时事新闻,可以看看凤凰新闻、今日头条啊,英文好的话可以去看BBC、ABC之类的;体育新闻可以看虎扑、体育画报啊;如果只是要看新闻,国内腾讯、网易、新浪一大推,不同门户各有特点,喜欢那个随意挑选。推荐你用华多公司的洋葱头,新闻内容都比较有趣,14年入坑,一直用到现在……回答的比较杂,有需要你补充提问。

哈哈哈,题主真是比吃了苍蝇还难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题主只要不要看体育新闻就好了。按照头条的推送规律你只要看的足球的甚至体育新闻,头条就会把热门的体育新闻推给你。这其中当然有蝴蝶,也会有中国男足这个这种苍蝇了。题主做到连体育新闻也不看了了,自然不会有国足的新闻了。至于题主说为什么屏蔽了男足的新闻,还会被推送。大概因为头条认定中国男足的新闻都是新闻吧。(非喜勿喷。?)